【記者譚杰、趙奇濤/宜蘭報導】
宜蘭縣一位博士研究生去年在國際論壇發表論文,獲得首獎;今年又以一篇與社區造、拔尖扶弱推展偏鄉教育有關的論文,再度在國際論壇獲得冠軍,相隔不到一年時間, 屢創紀錄 ,實屬不易。
這位目前就讀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博士研究生黃毓恒,兩篇論文均獲得科技部的肯定,出具公文同意補助他到國外發表的相關費用,黃毓恒也是公務員,現職是宜蘭縣議會秘書,許多人申請不到科技部的補助,黃毓恆這次卻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議會要忙著作後續防備事項,放棄補助了出國的機會,請他的指導教授出國代為發表。
第二屆IEEE知識創新與發明2019年國際研討會 最佳論文獎獎狀
黃毓恒秘書第一次是去年參加在韓國首爾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舉辦2nd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Invention 2019(IEEE ICKII 2019) 第二屆IEEE知識創新與發明2019年國際研討會,發表一篇「創新物流自動化系統發展策略研究~以臺灣金門與大陸廈門小三通為例」論文,榮獲最佳論文首獎。
今年再以一篇「由社區事務參與的深化及地方依附感的營造,開創拔尖扶弱偏鄉教育推展新模式」論文,參加在越南河內舉辦3rd Eurasi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2020 2020年第三屆歐亞教育創新研討會(ECEI 2020),榮獲最佳論文首獎肯定。
2020年第三屆歐亞教育創新研討會(ECEI 2020),榮獲最佳論文首獎獎狀。
宜蘭縣議會黃毓恒秘書是政治系的博士研究生, 而他的論文卻是跨領域的,許多內涵都與「政治系」無關,跨越許多領城,同事都搞不清楚他是怎麼研究的,怎麼會這麼「博學多聞」,但 黃毓恒就是利用政策及跨領域的結合, 並利用物聯網及區塊鏈的概念 , 整合系統化 ,像今年這篇論文,他是配合科技部規劃推動第二期「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以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林崇義副教授為總計畫主持人,邀請社科學院勞工系謝棋楠教授、文學院中文系徐紀芳教授、教育學院教育系陳信助副教授、工學院機械系柴昌維副教授、職學國際青年發展中心吳俊德總經理共同推動計畫。
計畫團隊規劃推動包含地方政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諮詢會議,整合地方需求,提供計畫修正與調整。同時針對拔尖與扶弱兩個方向,分別進行國際人才拔尖培育的方案、與弱勢族群扶助與培育的計畫,最後再透過辦理地方政治跨域創新治理研討會、台灣青年創業家高峰會議、智慧機器人創意競賽等形式,驗收拔尖與扶弱計畫執行的成果。
他們藉由諮詢、拔尖、扶弱、驗收的執行成果,調整下一年度計畫執行的方向與內容,提升計畫執行的成效,並符合地方政府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的方向。務實地作了質化和量化,使得計劃並非空洞的理論,大大提升了它的”信度” 和”效度”。
2020年第三屆歐亞教育創新研討會(ECEI 2020),榮獲最佳論文首獎獎狀。
在研究探討社區發展過程中,社區意識的轉變,從參與到投入,再從投入到依附的長期歷程,從人文關懷與價值創新的角度,探討各區域特別是偏鄉縣、市所面臨的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的問題。研究中藉由社區與單一或多個地方政府與大學協同商定政策議題,地方政府提出配合款,由大學結合科技部補助具有創新能量的解決方案,進而提升在地人民的生活福祉。本研究已在南投縣偏鄉部落地區落實執行科技部計畫推動STEM教學,培養學生獲得很好的成績。
黃毓恆祕書住礁溪鄉,他學以致用,這次獲得國際首獎論文,大家一定想不到, 他是以宜蘭縣礁溪鄉大忠社區作為研究對象,討論社區居民在社區意識與社區參與的認知情形,透過發放問卷與深度訪談,瞭解居民在社區意識與社區參與的情形,及其隱含的意義。
問卷調查共發出310份問卷,以社區意識與社區參與為變項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共306份。分析結果顯示,社區事務鼓勵居民參與,有其必要性,主政者應更加積極營造地方依附感,在各種社區事務的發展歷程中,注入更多的地方文化內涵,積極營造地方依附感。
黃毓恆在研究中並整合地方需求,提出拔尖扶弱偏鄉教育推展新模式,針對實際執行成果與問卷的分析結果,進行修正與調整,以符合偏鄉社區事務參與深化及地方依附感營造的實際需求。
黃毓恒的獲獎感言是~感謝ECEi國際學術研討會評審、教育研究學者肯定,以及林崇義教授、柴昌維教授指導暨宜蘭縣議會張議長建榮大力支持該項研究,僥倖榮獲(最佳論文首獎),希望藉此新模式將Ai智慧結合STEM科學教育深耕宜蘭,向下紮根,讓宜蘭能開創成為物聯網科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