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v

認識噶瑪蘭「噶瑪蘭族復名運動30年」特展在縣史館展出

認識噶瑪蘭「噶瑪蘭族復名運動30年」特展在縣史館展出

[ 記者 李寶琴 / 縣史館報導 ]
有一場非常棒的展覽,「Kavalan aimi(我們是噶瑪蘭)──噶瑪蘭族復名運動30年」特展 ,在宜蘭縣史館展出,展期至2018年8月30日,歡迎各界前往參觀。

「噶瑪蘭族復名運動30年」特展
縣史館展出場景(照片縣史館提供)


宜蘭縣府指出,噶瑪蘭族自1987年正式展開復名運動,在2002年12月25日經政府名定為臺灣第11個原住民族。而在「原住民身分法」的限制下,花東部分族人、宜蘭多數族人都未能取得族群身分。在復名運動30年、復名15年的此際,透過本展,與回顧這個漫長的運動過程,也持續關注族人的權益與文化復振。



Kavalan(噶瑪蘭族)一詞,意指「居住在平原的人」,是平原上原住民的集合名詞,除了宜蘭的噶瑪蘭族、遷徙花東的族人,尚包括哆囉滿(哆囉美遠)、猴猴,以及主要使用巴宰語的西部平埔族。


1996年莿桐花開系列~laligi海饗活動
96年莿桐花開系列~laligi海饗活動(照片縣史館提供)



19世紀以降,在漢文化的思維下,噶瑪蘭族曾被劃分為「生番」、「化番」、「山後生番」、及「熟番」及「平埔族」。戰後,政府為行政之便,將原住民分為九族,並依居地性質將原住民分為山地山胞及平地山胞,此分類未將平埔族人納入考量,噶瑪蘭族因而未被列入法定分類,在族群身分上「成為」漢人,或如花東族人因與阿美族通婚混居成登記為平地山胞。 


1991年後山噶瑪蘭人返鄉尋根
1991年後山噶瑪蘭人返鄉尋根(照片縣史館提供)



林正芳老師也談到「1991年後山噶瑪蘭人返鄉尋」的活動,正是他回到宜蘭從事文史工作所策劃的第一個展覽,晃眼29年就過去了,而在原住民族的權益以及文化保存,還有更多可以努力以及爭取的部分,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能讓更多人認識以及正視原住民族權益,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具有「噶瑪蘭」的音譯背景的縣名「宜蘭」。

林正芳老師講解展覽內容
林正芳老師為其黨政人員講解展覽內容(照片來源::林正芳臉書)



林正芳老師表示,1990年,他為了寫碩士論文,回宜蘭,在縣史館的前身-文獻小組工作,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承辦噶瑪蘭族返鄉尋根活動,把住在花蓮台東的鄉親請回來;由於漢人的入墾,迫使他們流浪到花東,當時的游鍚堃縣長在晚會曾向噶瑪蘭族道歉,允諾要帶領他們去爭取列入法定的原住民族名單,此事直到他當了行政院長才成真。


宜蘭縣史館

「噶瑪蘭族復名運動30年」特展
縣史館展出場景(照片縣史館提供)

網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