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譚杰、趙奇濤/宜蘭報導】
面對生命的逆風,她選擇迎風奔跑──就讀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的林亭萓,憑藉堅強意志與助人信念,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殊榮,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於7月8日上午在縣長會客室公開表揚,肯定她的堅毅與善良。
上圖/林茂盛縣長頒獎
總統教育獎是全國教育界最高榮譽之一,旨在表揚那些在艱困環境中仍能樂觀向上、堅持夢想、積極服務社會、展現孝行或具特殊才華的學生。林亭萓的故事,是這份榮耀最動人的註解。
上圖/桃園市長張善政頒獎,坐輪椅的是他父親。
林亭萓來自低收入家庭,自小面對家庭離異、父親工殘、祖母失能等多重壓力,家中經濟全賴補助與獎學金支撐。儘管生活重重困境,她依然熱愛閱讀與寫作,努力在文字中尋找希望,在助人中確立人生方向。她說:「生命如荒漠之花,即使受摧殘折騰,不畏阻擾而萌芽,便能成為逆境中最絢麗的光景。」
【影音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AtAVjmpH2/
為實現幫助他人的願景,她積極投身志工行列,在宜蘭脊髓損傷協會擔任志工、在國小教學服務,希望推動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更友善,也縮短城鄉教育差距。她同時累積亮眼的寫作與辯論成績,屢次獲獎,包括善科科技文藝獎青年小說首獎、全國語文競賽作文優等、全國柳川散文獎等,文章亦見刊於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媒體。
上圖/賴清德總統頒獎
林亭萓未來期許自己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走在助人之路上,讓曾經歷的痛苦轉化為他人的光。「我們眼裡的苦澀艱難,常是偽裝的祝福。」她堅信,教育與關懷能讓人生翻轉,也能為社會注入溫柔力量。
林茂盛表示,林亭萓的堅毅不撓與溫暖力量,是生命教育最動人的教材,更是宜蘭精神的體現。他期許每位學生都能如她一樣,在困境中閃耀光芒,活出屬於自己的希望與價值。
獲總統教育獎的林亭萱,她在自述生命的歷程中寫著~
「我來自低收入戶的家庭,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所有日常支出皆仰賴獎學金和低收入戶的補助,雙親自我約莫小學二年級時離異,我的法定監護人為爸爸,早已和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媽媽斷聯,母親懷孕時,爸爸因工地墜樓造成脊髓損傷,成了重度身障者,終生需仰賴輪椅渡日,受傷至今已二十年,無法工作賺取收入。
奶奶七十八歲,因從樓梯摔下,傷到了頭部,也成了重度身障者,生活不能自理,行走有困難、記憶篡亂,我去到臺北讀書,家中只剩下爸爸,沒有能力能照顧她,奶奶因而入住安養機構,安養院的開銷都是藉由政府和其它補助勉強支付,為一筆相當龐大的開銷。
經歷許多艱澀的挑戰,困窘的環境、母親的離去、親人的生老病死,雖然生活不易,但這就是我努力讀書的原動力,我堅信著讀書能改善現況,因想脫離勞碌貧困生活,我發憤圖強,努力精進自己,我喜愛讀書和寫作,當書寫和助人之時,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每次拿起筆,我便覺得自己離光明璀璨的未來更接近了一點,每當幫助他人,我都能感受到愛的流動,善良的難能可貴,我認為生命如荒漠之花,若經歷諸多摧殘折騰,不畏阻擾而萌芽,便能成為逆境中最絢麗的光景。
未來願望
我修習了教育學程,打算考取教師證,並繼續升學,就讀心理科系的碩士班,參加諮商心理師考試,取得證照,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預計往老師或諮商心理師的方向發展,我相信這句話:「我們眼裡的苦澀艱難,通常是經過偽裝的祝福。」即使人遭遇了困難,在經過教育、諮商後,都有機會能有所成長、克服,每個人的生命都會受到考驗,但我會協助個案渡過難關,讓苦澀褪去,浮現出美好的祝福,成長過程中我受到許多幫助,故我也希望從事助人工作,回饋社會,我會用我最大的力量去協助個案,使人們變得更好,找到自己的方向、創造自己的價值,攜手共創美好的社會,這即是我的願景=.
2024年我獲得了善科科技文藝獎青年科幻小說類首獎、普通文學獎小說佳作、宜蘭地區優秀學生、全國語文競賽作文優等、宜蘭縣語文競賽作文第一名、篤行盃辯論比賽冠軍。在2023年獲家扶基金會全國自強兒少、全國柳川散文獎第二名。2021年獲全國語文競賽作文甲等、宜蘭縣語文競賽作文第一名。
我的文章刊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青年日報、小蜜蜂電報等,創作文學作品,為性別平等發聲,文學和辯論都很好地培養了我的思辨能力。
113年暑假我在宜蘭縣脊髓損傷協會擔任76小時的志工,想盡力讓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更加友善,也在利澤國小擔任36小時的志工老師,盼城鄉教育資源差距能改善。」
【記者譚杰、趙奇濤/宜蘭報導】
面對生命的逆風,她選擇迎風奔跑──就讀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的林亭萓,憑藉堅強意志與助人信念,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殊榮,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於7月8日上午在縣長會客室公開表揚,肯定她的堅毅與善良。
總統教育獎是全國教育界最高榮譽之一,旨在表揚那些在艱困環境中仍能樂觀向上、堅持夢想、積極服務社會、展現孝行或具特殊才華的學生。林亭萓的故事,是這份榮耀最動人的註解。
林亭萓來自低收入家庭,自小面對家庭離異、父親工殘、祖母失能等多重壓力,家中經濟全賴補助與獎學金支撐。儘管生活重重困境,她依然熱愛閱讀與寫作,努力在文字中尋找希望,在助人中確立人生方向。她說:「生命如荒漠之花,即使受摧殘折騰,不畏阻擾而萌芽,便能成為逆境中最絢麗的光景。」
為實現幫助他人的願景,她積極投身志工行列,在宜蘭脊髓損傷協會擔任志工、在國小教學服務,希望推動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更友善,也縮短城鄉教育差距。她同時累積亮眼的寫作與辯論成績,屢次獲獎,包括善科科技文藝獎青年小說首獎、全國語文競賽作文優等、全國柳川散文獎等,文章亦見刊於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媒體。
林亭萓未來期許自己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走在助人之路上,讓曾經歷的痛苦轉化為他人的光。「我們眼裡的苦澀艱難,常是偽裝的祝福。」她堅信,教育與關懷能讓人生翻轉,也能為社會注入溫柔力量。
林茂盛表示,林亭萓的堅毅不撓與溫暖力量,是生命教育最動人的教材,更是宜蘭精神的體現。他期許每位學生都能如她一樣,在困境中閃耀光芒,活出屬於自己的希望與價值。
獲總統教育獎的林亭萱,她在自述中寫著~
「我來自低收入戶的家庭,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所有日常支出皆仰賴獎學金和低收入戶的補助,雙親自我約莫小學二年級時離異,我的法定監護人為爸爸,早已和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媽媽斷聯,母親懷孕時,爸爸因工地墜樓造成脊髓損傷,成了重度身障者,終生需仰賴輪椅渡日,受傷至今已二十年,無法工作賺取收入。
奶奶七十八歲,因從樓梯摔下,傷到了頭部,也成了重度身障者,生活不能自理,行走有困難、記憶篡亂,我去到臺北讀書,家中只剩下爸爸,沒有能力能照顧她,奶奶因而入住安養機構,安養院的開銷都是藉由政府和其它補助勉強支付,為一筆相當龐大的開銷。
經歷許多艱澀的挑戰,困窘的環境、母親的離去、親人的生老病死,雖然生活不易,但這就是我努力讀書的原動力,我堅信著讀書能改善現況,因想脫離勞碌貧困生活,我發憤圖強,努力精進自己,我喜愛讀書和寫作,當書寫和助人之時,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每次拿起筆,我便覺得自己離光明璀璨的未來更接近了一點,每當幫助他人,我都能感受到愛的流動,善良的難能可貴,我認為生命如荒漠之花,若經歷諸多摧殘折騰,不畏阻擾而萌芽,便能成為逆境中最絢麗的光景。
未來願望
我修習了教育學程,打算考取教師證,並繼續升學,就讀心理科系的碩士班,參加諮商心理師考試,取得證照,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預計往老師或諮商心理師的方向發展,我相信這句話:「我們眼裡的苦澀艱難,通常是經過偽裝的祝福。」即使人遭遇了困難,在經過教育、諮商後,都有機會能有所成長、克服,每個人的生命都會受到考驗,但我會協助個案渡過難關,讓苦澀褪去,浮現出美好的祝福,成長過程中我受到許多幫助,故我也希望從事助人工作,回饋社會,我會用我最大的力量去協助個案,使人們變得更好,找到自己的方向、創造自己的價值,攜手共創美好的社會,這即是我的願景=.
2024年我獲得了善科科技文藝獎青年科幻小說類首獎、普通文學獎小說佳作、宜蘭地區優秀學生、全國語文競賽作文優等、宜蘭縣語文競賽作文第一名、篤行盃辯論比賽冠軍。在2023年獲家扶基金會全國自強兒少、全國柳川散文獎第二名。2021年獲全國語文競賽作文甲等、宜蘭縣語文競賽作文第一名。
我的文章刊登在聯合報、中國時報、青年日報、小蜜蜂電報等,創作文學作品,為性別平等發聲,文學和辯論都很好地培養了我的思辨能力。
113年暑假我在宜蘭縣脊髓損傷協會擔任76小時的志工,想盡力讓社會對身心障礙者更加友善,也在利澤國小擔任36小時的志工老師,盼城鄉教育資源差距能改善。」
上圖/林亭萱當志工老師
圖片/縣府及林亭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