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醫療公益服務隊 到偏鄉做不打擾的「診聊」

醫療公益服務隊 到偏鄉做不打擾的「診聊」

【記者李寶琴 / 羅東報導】

 

因為愛所以在一起 一群自願者走進南澳拜訪病人的故事

 

去年11月18日,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江俊廷醫師領著醫院三位行政同仁走進依山傍海的南澳鄉,這趟行程不為旅行,是為了突擊檢查「不聽話」的病人而去的。江醫師笑說跟病人在診間說再多「不要過度勞務」的醫囑都沒用,如果治療效果不好,去他家看一看就知道有沒有聽話。果然,江醫師這一「突襲」,馬上抓到一位病人在離家不遠的農田裡幹活,這下被逮個正著。而這故事裡的主角正是週刊所報導的蘇戴玉霞,她好氣又好笑地說,哪有醫師會真的來作「家庭訪問」。後來這段插曲經常被江醫師說上嘴,卻也每每逗得蘇戴玉霞笑呵呵!說是醫病關係,但可能更多的是能家常幾句的朋友情誼。

 

幾週後,江俊廷醫師這趟默默行善的事跡被週刊媒體披露了,全台各地民眾絡繹不絕打電話到羅東博愛醫院公關課詢問義診狀況,公關課管理師陳秋華回憶起當時被民眾電話、臉書訊息淹沒的情形,「詢問義診的人很多,有退休的護理人員、熱血教師、甚至還有家庭主婦都強烈表達週末可拋夫棄子當志工。」

 

事情來得快又突然,醫院當時尚未有正式團隊能接受民眾參與的好意,因此公關課緊急尋求醫院內有二十多年居家護理經驗的社區醫學部協助籌劃,在受到院內長官全力支持下,很快地不到一個月,去年12月2日「愛,在一起健康醫療公益服務隊」正式成立。這支服務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師、營養師、公關及行政人員等,提供居家訪視、健康促進、衛教指導、早期篩檢及追蹤轉介等服務。即使平日大家各分屬不同部門,但多年醫院臨床與行政經驗積累,大夥非常機動性地配合並快速組隊、各自分工,由於成員們進入狀況快、各司其責,今年1月20日、2月3日,服務隊前後進入南澳鄉南澳村、碧候村、金陽村與鄰近的蘇澳鎮朝陽村,探望了超過二十名病患。



醫療公益服務隊 到偏鄉做不打擾的「診聊」
兩嘴角微笑的弧度是人與人最短的距離 也是陌生環境裡的最佳導航

 

兩嘴角微笑的弧度是人與人最短的距離 也是陌生環境裡的最佳導航

 

公益服務隊前後兩回到南澳鄉訪視病人都遇上了舒適的天氣,有涼涼微風,細雨有一搭沒一搭落著,新鮮空氣讓成員們個個精神抖擻。一夥人步行在社區小小巷弄裡尋找案家,彎彎曲曲的小徑響起此起彼落的親切問候聲。村落建設雖有明顯城鄉差距感,但與紛擾隔絕的淨土卻叫人心靜,而這一靜,人與人也靠得特別近,掠過身旁的每一抹微笑都很療癒,兩嘴角微笑的弧度是人與人最短的距離,也是陌生環境裡的最佳導航。

 

服務隊的友善讓村民很有感,對於羅東博愛醫院醫護人員的數度到訪,居民們十分習以為常,甚至奔相走告左鄰右舍,到處詢問哪還有行動不便、走不出家門的病人,大聲嚷嚷「醫師說可以去他家看他喔!」。江醫師言談間經常說起,「他們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原來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生得這麼簡單、這麼順其自然,只要願意移動雙腳進入需要幫助的村落與人家,他們是多麼歡迎,甚至發自肺腑地感激。於是,1月20日、2月3日服務隊兩次尋訪,一次比一次引領更多人走進病人的生活與生命,而江醫師的千手觀音夢,又添了好幾隻手。



醫療公益服務隊 到偏鄉做不打擾的「診聊」
當醫療走進生活場域 常常成了另一種陌生面貌,圖右一:神經外科江俊廷醫師

 

當醫療走進生活場域 常常成了另一種陌生面貌

 

兩次醫療探視,團隊抵達南澳站後,皆先徒步至火車站附近尋訪幾位曾在羅東博愛醫院接受照護的慢性病患,雖然病人們返家後有家人或外籍看護工陪伴,但目睹醫療與生活結合後的現實樣貌,才明白原來是離醫護人員們期待的理想樣子還有很大落差。兩回都擔任服務隊診療醫師的盧進德副院長說,「當醫療離開了醫院,走進生活場域,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交錯拼貼,常常成了另一種陌生面貌。」

 

這般感觸,在團隊訪視過程中不斷湧現,像是採光不佳、居家環境經常陰暗潮溼,讓習慣將藥物分裝置入藥盒的阿伯白忙一場,受潮藥物的藥效自然有了折損,就不得不因應環境改變用藥習慣。還有一位原住民奶奶明知道自己血糖控制不佳,卻因為自家開柑仔店,甜品取得容易,始終難以克服嗜食布丁的口欲。此外,一對年過八旬、家境清寒的年邁夫妻,兩人都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卻常常為了避免餐餐料理的繁瑣勞務,燉煮了大鍋菜整日配飯下肚,甚至隔夜加熱一食再食。一問才知道,原來鍋裡炖煮的鹹菜乾是街坊鄰居給的,殊不知善心鄰居竟也是訪視的病人之一,這番憐憫善意,可讓夫妻倆收下了沈重心意,也對健康無益。

 

醫護人員們感嘆不是沒有道理,如果不走進他們的生活脈絡,又怎知醫療被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大打折扣,甚至健康被清倉拍賣掉了也無從得知,在診間裡納悶的他們,怎也猜不透要對抗的不單是身體的病變,還有許許多多不可抗拒的生活「萬變」參雜在病況裡。



醫療公益服務隊 到偏鄉做不打擾的「診聊」
醫療是生命敘事裡的一小片段 讓醫療不過度打擾人生

 

醫療是生命敘事裡的一小片段 讓醫療不過度打擾人生

 

「愛,在一起健康醫療公益服務隊」對病患協助有別於醫院內發生的醫療關係,走進以生活為中心的「診療」轉換為「診聊」,透過聊天讓醫療照護和陪伴問候緊貼於生活脈絡,讓醫療成為生命敘事裡的一小片段,而不是長篇大論,醫療不過度打擾人生,而是協助病人回歸到常態的生活軌跡。這類更善解人意的照護,鑲嵌在病人的生命故事裡,不該是句點,而是逗點,讓一句又一句的起承轉合共寫生命篇章。

 

1月20日,服務隊二度造訪年近90歲的何爺爺(化名),爺爺因帕金森氏症四肢僵硬雙腳不良於行,但看見醫師們再度訪視,開心又爭氣地自己拄著助行器,從房間自個兒走到客廳迎接遠來的團隊,那天外籍看護碰巧不在家,家人也都離鄉工作掙錢去了,整個家僅留外籍看護工駐守,這般景象在鄉下並不陌生,常常早起時也能看見外籍看護工陪著散步,傍晚輪椅車隊在路旁大樹下圍繞著,看護們麻雀般似地排排坐東扯西聊,爺奶們不是看著夕陽發愣,不然就是撇過頭去呼呼大睡。

 

何爺爺的房間門後有組單人床架,沒擺放任何寢具,原是家人希望外籍看護工同住一間寢室好照應,可實際上看護是睡在隔壁的日式和房,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問起晚上頻尿要上多次廁所怎麼辦?呼喚看護方便嗎?她聽得到嗎?何爺爺躊躇一會才回應:「我不會叫她」。同行隊員好奇問著,「那她怎麼知道哪時候要扶你去上廁所呢?」,得到回應是抖著身子、蹣跚碎步自己走去廁所。繼續追問才明白,原來是何爺爺擔憂半夜過度叨擾看護,怕她心生不滿想離開、不照顧他了,有些戲劇性地委曲求全,推猜應是有過前例,或看護工曾抱怨半夜起床次數過於頻繁所致吧!

 

即使罹病行動不便,何爺爺依然獨立自主,說是個性不喜歡麻煩別人,倒不如說是深怕看護做得不開心想換僱主,就得再麻煩家人花上大把時間重新聘僱,善解人意之下,卻是讓人百般憐憫不捨。老人家夜半步履蹣跚,耗時來來回回,一宿難眠,耐的不是孤獨、寂寞,耐著的是讓大家相安無事。

 

心疼何爺爺之餘,服務隊希望竭盡所能讓醫療植入生活後有更便利的可能,於是看著藥師一個人默默坐在桌前查看藥物如何整合、醫師端相互商量如何合併七張門診預約單,協調各科醫師跨科別合作的診療需求,也好減少何爺爺來回奔波醫院的次數。至於居家護理師與營養師環顧四周查看生活起居、飲食狀況,並詢問外籍看護工所需的看護協助,最後端還有社工員支援申請相關補助。當這些人忙進忙出、噓寒問暖時,何爺爺偶爾露出了難得的微笑。



醫療公益服務隊 到偏鄉做不打擾的「診聊」
藥師匡載麒默默坐在桌前檢視患者是否按時服藥

 

幫助他人從不為積陰德 而是讓別人過得更好

 

「愛,在一起健康醫療公益服務隊」的每個成員就像黏著劑,讓愛緊緊敷在病人失去照護的缺口上,雖然個案故事都是悲喜交錯的生命歷程,聽來時常令人感嘆唏噓,如今這支團隊能從旁協助梳理順生活紋理,有別於上下的醫病關係,比較像是到家探視的親友團,他們用關懷帶出醫療專業,在試圖修復與維持生命體功能時,也讓生命故事延續,讓醫療成為生命敘事裡重要修辭,而關愛成為延續篇章的重要字句。

 

台灣的醫療照護品質及健保制度佳雖有目共睹,國人平均餘命也大幅躍進,但未消弭健康不平等的情形。台灣幾個族群在健康決定因素居於弱勢,因而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權力。這些族群包括:新住民、弱勢移民、弱勢的原住民族群及部分農漁業社區。南澳鄉位於宜蘭縣東南端,地緣遼闊,多高山區又緊鄰海線,醫療照護資源佈建不易,居民就醫困難。居住人口中有89%是原住民,而其餘 11%的非原住民中,又有許多屬經濟弱勢,在健康適能缺乏及高危險的生活習慣,就醫需求高。

 

為盡一份社會責任,羅東博愛醫院「愛,在一起健康醫療公益服務隊」除現行定期居家訪視外,於今年下半年另規劃定點社區健康關懷,以兩種模式並進,這一群人行腳至偏鄉提供醫療服務與陪伴慰藉,理由只有一個,因為「愛」所以緊緊相繫,就像社區醫學部許文齡高專所說的,「幫助他人從不為積陰德,而是有能力去改善讓別人過得更好,這樣就值得一做再做」,期待「愛,在一起健康醫療公益服務隊」是偏鄉醫療的未完待續,輔助更多生命繼續說著故事。

網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