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譚杰、趙奇濤/宜蘭報導】
鳳凰颱風造成宜蘭嚴重淹水,相關災害與治水政策也引發政治論戰。國民黨立委吳宗憲與民進黨蘇澳鎮長李明哲近日先後透過聲明與社群平台發表看法,兩方意見相左,引發地方與網路熱議。外界也關注:與其口水攻防,蘇澳治水與復原工程何時能真正落實。
吳宗憲批中央救災「標準不一致」 要求比照南部補助模式
吳宗憲在11月13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宜蘭是本島受災最嚴重縣市之一,但中央並未如先前台南淹水災情般,由總統及行政團隊快速啟動補助制度。他強調:「其他縣市有的,宜蘭也要有!」呼籲行政院應儘速公布災後補助標準。
他並指控,蘇澳分洪計畫自2013年規劃後,因行政程序及中央審查延宕多年,直到今年颱風造成災情後才有具體預算進展。他批評:「為什麼總要等災難發生才開始動?」
部分議員也提出補助門檻設計不符現實,例如僅以淹水50公分作為補助標準,忽略家具、家電等在較低水深就已毀損的狀況,要求中央調整認定方式。
蘇澳鎮長李明哲回應:制度與成本變動非政治怠惰
民進黨籍蘇澳鎮長李明哲則於今日稍早透過個人平台表示,媒體報導與部分政治說法有失公平,並強調「宜蘭需要治水,而不是噴口水」。他發表的全文如下~
「宜蘭需要治水、不是噴口水
最近看到某些媒體把「蘇澳溪分洪道」寫得工程會不重視、中央不積極,甚至把矛頭指向陳金德主委。
身為蘇澳鎮長,我不能只看著政論在天上飛、地方的焦慮卻越來越高。
我沒有要幫誰講話,但蘇澳的建設不能被扭曲,也不能被拿來消費。
有些事,我一定要說清楚。
⸻
一、蘇澳最在意的是什麼?很簡單:防洪到底什麼時候能做?
豪大雨來的速度比政治口水快一百倍。
蘇澳溪分洪道我們等不下去了,只要晚一年,我就多一分壓力,蘇澳不可以在淹水的恐懼下過活!
所以任何拖延、任何誤解、任何政治攻防,都會讓蘇澳付出代價,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
二、分洪道不是中央拖、也不是縣府不做,是「制度+物價」讓案子必須重新調整。
這兩年原物料飆漲,各位都感受到,工程當然也不例外。
地質狀況複雜、成本大改,設計就得重新調整,這不是誰的政治態度,而是專業跟現實。
縣府去年 5 月先提 86 億版本,經水利署審查後,後再提 75.68 億版本。
我作為鎮長,只看一件事:
計畫有沒有往前?有。
有沒有停在那邊?沒有。
⸻
三、用地徵收今年底就完成,是紮紮實實在進度上。
內政部今年 9 月核准徵收,縣府11月公告、12 月初發價款。
這是實際進度,不是空口講的。
有人說「喊了15年都沒動」,我必須說:
這種說法,違背了真正的事實!
並且忽略很多辛苦做事的人,也會讓蘇澳鄉親誤以為工程停了。
這點我要替基層講一句公道話。
四、我一定要把鎮民的疑慮直接講出來:蘇澳不能再拖,中央與縣府都必須更快、更明確。
我當然知道經費協調很麻煩,國發會、航港基金、水利署、工程會各有機制。
我也知道專業審查有其必要。
但是,蘇澳沒有時間跟耐心再耗下去。
豪雨不會等會議,淹水也不會等跨部會協調。
我們需要更清楚的時程、更快的核定、更果斷的決策。
這是我替鄉親講的「重話」,該盯的我會盯。
五、我不是護航陳金德主委,而是在講事實。
我也不會替任何人背書,但事實就是,陳金德主委確實為蘇澳付出良多:
- 蘇澳海事鄰損案,是工程會介入,我們才走得出來;
- 分洪道追加經費卡關時,我們去拜託陳主委,是陳主委協調,把案子納入「氣候變遷縣市管河川改善(2026–2029)」找出財源:他也主動了解計畫變更、地質原因,並不是完全不理。
- 大南澳公地放領卡了將近40年,也是多虧陳金德政委協助爭取在行政院闖關成功
責難要有根據,批評要建立在事實上,若只是政治口水對鄉親任何幫助都沒有,這樣的政治口水,會淹沒事情的真相。
⸻
我最後只想拜託大家一句:蘇澳要的是治水,不是口水。
鄉親只關心一件事:下次大雨,家裡會不會再淹?
我會繼續把中央盯緊、把縣府盯緊、把每一個時程都盯緊。
需要我催,我會催;需要我協調,我也會協調;需要我配合,我就配合。
蘇澳的未來,不會讓政治噪音決定。
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這個分洪道,一定要做起來,而且要快、要安全、要確實。
大家放心,我會一直盯著。」
吳宗憲再發文呼籲:立即動用行政院第二預備金
11月16日晚間,吳宗憲再度發文,要求行政院即刻動用第二預備金,以啟動蘇澳分洪工程,而非等到明年度總預算通過。他表示,目前預備金尚有60億元可用,中央若有意願即可立即啟動預算。
他強調:「颱風不會等預算,淹水也不會等開會。」並質疑:「宜蘭治水還要看政治時機嗎?」
地方民眾關心的只有一句:下次還會淹嗎?
本次事件反映的不只是政治立場之爭,更涉及宜蘭民眾多年面對極端氣候所累積的不安與期待。
一名蘇澳居民表示:「不管哪個政黨,我們只希望家不會再淹。」
治水工程何時啟動、補助如何落實、行政調度能否加速,仍是地方目前最在意的答案。